第(2/3)页 在这波收藏热潮中,一批享誉海内外的港人大藏家脱颖而出,如:张宗宪、杨永德、赵从衍、徐展堂等。 80 年代伊始,荷李活道的古董市场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,在港城的街巷中熠熠生辉。店铺橱窗里,那些高古陶瓷的釉色在阳光下流转,玉器的温润光泽更是让人心醉神迷。每一件展品背后,都仿佛诉说着千年的沧桑故事。 此时的华夏与米国正就港城回归问题展开漫长谈判,政治的不确定性如同一片阴云,笼罩在这座城市的上空。这种微妙的政治氛围,却意外地催生了一股移民潮,那些即将离开的人们,纷纷将祖辈传承的古董家具变现,使得荷里活道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文物集散地。 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机遇下,古董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短短几年间,竟然发展到了三百余家之多。每一家店铺都在不断扩张规模,货架上摆满了明清家具、宋元瓷器、汉唐玉器,琳琅满目,让人目不暇接。 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,每天都吸引着形形色色的买家。他们中有本土的富商巨贾,也有内地远道而来的收藏家;有来自樱花国的古董商人,眼光独到,出手阔绰;有来自湾湾的文物爱好者,对传统文化怀着深深的眷恋;还有远渡重洋的欧美收藏家,他们虽然看不懂中文标价,却对东方艺术充满了无限向往。 这些海外买家因为种种政治因素,无法直接前往华夏大陆采购心仪的藏品,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这条充满机遇的街道上。每一天,他们都在这里细细搜寻,期待能够寻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珍品。荷里活道就这样,成为了一个连接东西方艺术的桥梁,在这里,每一件流转的文物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。 到了 90 年代,随着政策的逐渐开放,越来越多的大陆收藏爱好者也开始将目光投向这片沃土。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,就是知名收藏家马某都。他曾经无比自豪地向人们讲述,他珍藏的那件唐代邢窑盈字碗,正是在 90 年代初期,在荷里活道的一家不起眼的古董店中意外寻获的。这件稀世珍品的出现,更加坚定了人们对这条古董街的信心。 还有,曾经担任沪物馆馆长的马源,是国家级的顶级鉴定专家,之前他让宋敏带给自己看的那 14 件编钟照片,就是在荷里活道捡漏到的。当时他的心脏不由自主地加速跳动,手指轻轻抚过青铜表面,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历史气息。这批编钟通体呈现出古朴的青灰色,钟身上的纹饰精美绝伦,一看就知道出自名匠之手。马源心中暗暗盘算,这批国宝级文物绝不能让它流失海外。听说后来马原找家人朋友东拼西凑了 100 万港币,重金买回了沪上。为了凑齐这笔钱,他变卖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古籍,甚至连妻子的首饰都典当了出去。而现在这件宝贝,成了沪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。 第二次捡漏,是在 1995 年,马源在港城古玩市场的一家店铺里,被一道幽幽的寒光吸引,仔细一看,竟认出了这是越王勾践儿子的宝剑。他的心跳骤然加快,手心渗出细密的汗珠,生怕自己的激动会暴露这把宝剑的真实身份。 可是店主却表示,这把剑早已被小鬼子富商看中,并且花 150 万预定。这个消息如同一记重锤,击打在马源的心上。他望着这把承载着吴越文明的古剑,眼中闪过一丝痛惜。为了不让国宝流失到日本,马承源便回国四处求人,甚至登上报纸呼吁。他日夜辗转难眠,就连做梦都在想着这把即将远走他乡的宝剑。他给各大博物馆写信,四处奔走呼号,就连老友见了他,都能从他疲惫的眼神中读出那份焦虑。 功夫不负有心人,最终,杭钢铁集团站了出来,出资 136 万港币拿下宝剑,后来成为了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。每当马源回想起这段经历,总是感慨万千,庆幸这两件国宝没有流失海外,而是留在了祖国的土地上。 陈阳漫步在荷里活道上,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慨。曾几何时,这条古董街曾是华夏文物交易的重要枢纽,如今却已物是人非。街道两旁,那些曾经熙熙攘攘的古董店铺大多已经关门歇业,橱窗里积满了厚厚的灰尘,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。偶尔还在经营的店铺里,店主们眼神黯淡,柜台上摆放的藏品也大不如前,少了那份令人心动的珍稀。 后世他来到这里的时候,这些传承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店,如今已经传到了第二代、第三代的手中,但新一代的经营者们似乎也无力挽回颓势。随着港城房租疯涨,二十年间竟然上涨了十多倍,许多老店主不堪重负,只能忍痛关门。曾经充满文物气息的街道,如今却被各式各样的酒吧、咖啡馆所占据,昔日的古玩气息被现代商业气息所取代。 第(2/3)页